2021年8月10日 · 摘 要: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变电站建设都朝着安全方位、可信赖、绿色、高效、智能的主流方向发展,但伴随而来的"邻避效应"也愈发凸显。 如何化解风险、走出困局是电网建设者必须完成的一道题。
2016年11月28日 · 从决策者来说,决策机制封闭,群众对于决策的参与感低是形成邻避效应隔阂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决策的形成,需要专家的合理规划,更需要
2016年11月28日 · 所谓的邻避效应(Not-In-My-Yard)是指公民对于居住地或所在单位附近具有负外部性的设施建设的排斥。 其中涉及到相关方的经济利益、政府与企业对于群众诉求的处理等诸多要素。
2017年1月18日 · 我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国家核安全方位局和原电力部、核工业部联合进行了首次核电站厂址的全方位国普查筛选,基本摸清了核电站厂址家底。虽然这不意味着永无新资源再发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首次资源摸底基数上,不会有太多的增加和变化。
2016年4月26日 · 广州供电局从难产的变电站修建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摸索出一套应对"邻避反应"的方法:一方面科普宣传从"事件化"转向"常态化";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新型政企关系,把规划前置,合法合理护航电网建设,让变电站建设不再成为城市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电网规划建设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微妙变化.一方面,社会享受着电力发展带来的各种红利,诸如方便民众生活,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经济发展,缓解能源危机等;另一方面,电网规划建设的工作难度却越来越大.变电站规划前期
随着各种建设形式和创新的设计方式的诞生,市政基础设施的邻避效应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除了立足对市政基础设施自身的选 址、外观的改善外,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开展复合型开发也从另外的角度降低了邻避效应,提升了相应设施的落地性。
2012年7月29日 ·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即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
2016年11月28日 · 所谓的邻避效应(Not-In-My-Yard)是指公民对于居住地或所在单位附近具有负外部性的设施建设的排斥。 其中涉及到相关方的经济利益、政府与企业对于群众诉求的处理等诸多要素。 在广州这样一座舆论自由度高、市民维权意识高的城市当中,广州供电局在处理邻避效应中则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建设垃圾场、工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影
2016年12月15日 · 一面是居民不愿意公共设施修在自己家门口——邻避效应(Not In My Back Yard),直译则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这一舶来词近年来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的现实困境。